在湖南省邵阳市紫薇公园内,一幢两层楼、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传来尖锐而富有张力的金属碰撞声。甲胄设计师谭舟洲及其团队正为“士兵们”披盔戴甲,叫人梦回“五十弦翻塞外声”的沙场点兵。
“我们正为‘宝庆卫甲胄文化展示馆’的开馆做最后准备,向公众展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现代的中国士兵形象。”谭舟洲一边接受记者采访,一边在展示馆里踱步,检查展品情况。
不久前,谭舟洲手作5000片甲片复原甲胄的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榜,让百万网友直呼惊喜。他是湖南邵阳的一名美术老师,曾在武警青海某部服役两年。“我想把传统武备服饰复原出来,重现甲胄背后的历史文化。”他说。
甲胄,亦称“盔甲”,甲为铠甲,胄为头盔,是冷兵器时代骁勇善战者的“标配”。
2018年,一次偶然瞥见,谭舟洲被中国全甲格斗队“出征”西班牙的视频所吸引。双方短兵相接间,身披环臂布面甲,头戴凤翅盔,举着环首刀等中式装备的中国选手,凌厉进攻逼得对手节节败退。
这不是古装剧的场景,而是一项国际性的专业赛事——全甲格斗比赛。该比赛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,一群中世纪文化爱好者自发穿戴古代甲胄进行比武,用以模拟“古代肉搏”场景。
“2017年,中国全甲格斗队远赴西班牙参赛。中国元素又一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,告诉全世界,中式盔甲多么威武,而且同样能‘上战场’。”谭舟洲“且做一回勇士”的念头如脱缰野马,一发不可收拾。
备战全甲格斗的第一步是量身定做符合真实形制的甲胄。而复原甲胄的工序极为复杂,光是“扎甲”这一工序就包含制扎、打扎、粗磨、穿孔、错穴等步骤,“从何做起”成为他面临的首要问题。
据谭舟洲回忆,第一步是确定思路,想清楚将要做的是哪个朝代、哪种形制的甲胄;第二步是查对应的历史资料,最常参考的是《倭寇图鉴》《出警入跸图》等典籍或古画;第三步是设计图样、开模;最后则是各种零部件的组装。
“最复杂的则是甲片模具的制作”,他首次制作细密鱼鳞甲时,曾因一个小失误导致模具版型出现了严重失误。“数千片甲片需要重装,一片片地拆卸,从头开始打版、设计。”前后历时近半年,谭舟洲完成了第一副仿明代布面甲。
该副甲胄重达30公斤,由5000片甲片层层横排、纵连铆接而成,近看可见上千个内衬孔位,远看则可分辨出头盔、前后身甲、肩吞、捍腰等部件。甲胄下摆绣有游牧民族风格的龙纹,布面装饰也由谭舟洲亲手缝制。
2020年6月,谭舟洲作为发起人之一,在湖南邵阳成立了“宝庆卫传统武备研究会”(以下简称“研究会”)。邵阳史称“宝庆”,明洪武五年,明太祖朱元璋在现今的邵阳市始置“宝庆卫”,谭舟洲和其他成员以这一颇具铁血基因的符号为研究会命名。
据他介绍,研究会最初只有十几人,而如今团队规模现已拓展至70余人。除了湖南本地,部分成员来自广东、四川、江西等地。他们设计了上百件甲胄,不少作品受邀到全国巡展,多次登上央视舞台。
每到周末和寒暑假,谭舟洲都会和其他成员去到邵阳市区的多个公园,为当地市民提供公益教学活动。“我们会讲解古代武器装备、礼仪文化等方面的知识,还会现场展示历代甲胄兵器。”他表示,不少市民在体验后爱上“戎装”,成为了每周必来拜师学艺的“弟子”。
“弟子可不能随便收”,谭舟洲笑着说,若想加入研究会,必须经过每年一度的入会考核。考核内容为距离靶子20步拉弓射箭,九中二或以上视为合格。“古有李广一箭穿石虎、吕布辕门射戟,射艺是六艺之一,也是古代武状元选拔的必考科目。”此外,会员还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器械搏击、长枪、甲胄制作等不同项目参加考核。
研究会副会长邓佳豪负责组织会员们的教学活动,他试着把“古代的体育课”搬入现代,为会员们制定详细的练武“课程表”。此外,他在多个校园里“变身”士兵,身披铠甲,狮头面具遮面,组织学生们拉弓射箭。
2020年,邓佳豪走进邵阳市的一所希望小学,孩子们盯着甲胄看得出神的场景让他至今难忘。“孩子们都没见过武备服装,但他们真的很喜欢。等以后有条件,希望能去更多的希望小学普及武备知识,为促进教育公平贡献力量。”在他看来,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武备文化,激励自身加强锻炼,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。
近年来,以汉服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复兴浪潮席卷而来,不少埋藏在历史尘埃下的小众服饰也逐渐出现于人们眼前。秦皮甲、汉札甲、北朝骑兵甲、唐明光铠、宋步人甲、夏铁鹞子甲、金铁浮屠、明布面甲……一甲一片,皆是历史。
而由于历代政治及军事因素,从最早可追溯的夏朝“杼作甲”开始,武备类服饰便拥有相对独立的工艺制作体系,与其他传统服饰渐行渐远,分化为两条“平行线”。时至今日,比起时下兴起的马面裙、襦裙等传统服饰,以甲胄为代表的武备类服饰仍居于边缘地位。
“武备类服饰难以普及的最主要原因是制作成本过高。以甲胄为例,一件甲胄由几千片甲片组成,即便可以批量加工,但串联部分仍需手工完成,价格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。”谭舟洲表示,在敲、串、裁、拼、缝等步骤中,但凡有某一环节不够细致,就会让甲胄整体流于松散。
但他也认为,正是按年计算的制作周期和较高的工艺要求,使得传统甲胄不被流水线生产的同质化服饰所淹没,让武备爱好者认识到复原甲胄的来之不易。
传统武备类服饰的“破圈”之难,还在于其难以适配日常生活场景。“现在有不少汉服推广者提倡大家穿着汉服上班、吃饭,在这一点上,武备类服饰的局限性尤为明显。”谭舟洲介绍,一副传统甲胄的重量为30公斤到40公斤,实乃普通人“难以承受之重”。
为了让更多人穿上甲胄,谭舟洲及团队在复原的基础上推出轻型甲胄,并根据现代审美进行二次设计。经改良的甲胄只有数斤重,以高强度的航空铝合金代替钢铁,同样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。
“我们还以花木兰、杨门女将等巾帼形象设计出女式甲胄,根据女性的体型和身体曲线进行改良。”在“花木兰”弯弓射箭的视频中,角色扮演者胡雅洁也是一名教师,她时常和“糙男人”们一起切磋武艺,飒爽英姿不让须眉。
“有人想做文化推广,也有人只想享受运动,但大家都希望甲胄能有朝一日走向大众。”谈起圈内现状,谭舟洲如此感叹。
“我们希望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中国历代的士兵形象,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民初,一直到现代。”谭舟洲坦言,要实现这一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,主要原因在于原始史料的考证困难。
“目前常见的甲胄集中于汉、唐、元、明四个朝代,只因这些朝代的历史资料较多,可考据性更强。”据他介绍,出于军事及政治因素,古代官府禁止民间私藏武备,遗甲大多只“活”在书中,缺乏完整实物作为参考。
邓佳豪则表示,研究会基地里放有《孙子兵法》《纪效新书》等书籍供会员们查阅学习,他们还创建了武备爱好者网络社群,分享与军备文化相关的文献书籍。“研究会仍缺乏来自历史研究者的专业指导,期待有机会和权威的学术机构及专家学者进行联动。”他说。
复原甲胄以外,拍摄更多符合年轻人“胃口”的科普视频,成为谭舟洲及其团队的下一个发力点。他们拍摄的视频全网点赞量累计超120万人次,“现在的年轻人最喜欢古今结合的视频,比如唐代复原甲胄加上现代手持武器,或者与小说里的武侠风结合,设计卡点换装场景。”
谭舟洲表示,除了武备类服饰,团队成员还尝试复原各朝代的其他传统服饰,比如汉代襦裙、唐代圆领袍等,“也让大家看看以前的老百姓穿什么、怎么穿”。
在谭舟洲看来,武备类服饰是不应被遗忘的历史文化符号。“我们的祖先穿着甲胄南征北战数千年,才有了如今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。我们应该把这份文化融入日常生活,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并爱上中华武备文化。”他说。
如今,为武备爱好者定制甲胄已成为邓佳豪的主业。尽管客单量并不稳定,但被问及“是否能养家糊口”时,他点点头,语气颇为自豪,“以往制作甲胄是一份热爱,现在它变成了我的人生事业”。
深圳服饰有限公司一家集品牌女装 男装 童装 中老年装 批发及加盟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品牌服饰折扣公司,成立于2005年,在长期的公司经营中,和客户形成了良好而坚定的联系